訪:中湯
文:運動員

中大學生會在去年 10 月 7 日宣佈解散,校園事務隨即停擺。在各方彷徨之際,有同學成立中大學生組織關注組,連結原應由學生會管理的屬系會,關注組隨後發展 成中大學生議政平台,希望建立一套全民參與、代表全民的學生自治機制。

眼見最近獲得校方加持的聯書院平台即將重組學生會,議政平台亦暫未有足夠同學參與開創新的組織形式。我們訪問到議政平台代表 Karen(化名),重新梳理平台 的發展與理念,藉此再思和檢討學生組織的前路。

解散,然後呢?

Karen 坦言,學生會解散的決定令人始料不及,本來有風聲指學生會將以公投形式決定是否向警務處註冊,沒想過一來就宣佈解散。學生會事先沒有召開全民大會與同學商討 [1],欠缺民主基礎,Karen 感到少許不滿。

愕然以外,正在上莊的 Karen 還意識到,學生會解散對同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屬系會管理。除了書院莊和制度外的關注組 [2],校內的學生組織大部分都從屬於學生會,每年學會幹事須提交年度報告和財政報告等資料登記,以便分配有限的會室、預約校內場地等。

學生會突如其來解散,沒有留低任何後續指引。而校方機構學生事務處(OSA)隨即宣佈代為管理屬系會,也沒有公開任何準則、規條和流程。Karen 對此感到不 安,擔心由校方代理會無視學生的想法,也直接地失去了校園員生共治的理念,「所以我哋聚集各學會開會,大概有 35 個左右,討論向 OSA 註冊有咩問題。」

同時 Karen 也關注長遠失去中央學生組織的問題,「我諗大家唔會想冇咗學生會,雖然平時同學參與程度好低,但我哋係一個共同體。中央莊有諗法,可以同屬會合作;屬會內部有問題,如果學生會願意幫手,情況都會好好多。」

由下而上的組織

在各方資訊極不流通的情況下,Karen 與一衆屬會成立中大學生組織關注組,在學生會缺席的情況下,主動發起由下而上的溝通和組織。向屬系會同學解釋學生會解 散及註冊的資訊,同時共同向校方施壓,希望校方儘早作出交代。

當時關注組的具體工作包括:召開 4 次討論會,邀請屬系會之間分享學生會解散後遇到的困難;在畢業禮派發白絲帶,喚起同學關注學生會解散;派發問卷,收集 同學和教職員對於重建學生會的意向和屬會對註冊的取態,結果大部分員生都支持重建學生會;主動與校方會面,得以爭取屬系會延遲向校方註冊。

12 月,關注組發展至中大學生議政平台,希望在學生會缺席下,以議政平台作為過渡溝通機制聚集同學,繼續向校方施壓和對話,以此吸引更多同學參與,增加與校方談判的籌碼。

傾之餘,不如諗多一步

議政平台從關注屬系會註冊,轉變到討論更廣泛的校園事務,「民生無小事,我哋冇可能視而不見,例如疫情、角樂(不被續約)公共空間都重要 [3]。」Karen 認為以往由學生會擔當主導角色,學生領袖從上而下地推動議題,而議政平台希望能從同學之間的「民間」出發, 讓同學自發就議題表達意見及行動。

因此,議政平台的理想架構希望能達到廣泛代表性,包括來自書院、興趣社團、系會、國際生的代表,持份者定期就關注議題開會,回應以往同學對校政參與度低的 問題,透過討論增強學生組織之間的連結。

筆者認為,議政平台期望同學充滿政治意識、平等地討論,藍圖固然理想,這也是中央學生組織應該發展的方向。只是,當同學普遍沒有(認真)開會的經驗,一時 三刻要他們進入極具討論意識的狀態,有條理地整理自己的想法,再與同意或反對的意見辯駁,最後生成行動的指向,對於有多年組織經驗的組織者而言都不是易 事,何況是欠缺參與校政經驗的同學?

在大家缺乏經驗下,對著議政平台下的一堆章則和委員會只會一頭霧水。這時候如果組織者的重點放於推廣新平台架構,同學會無從判斷架構是好是壞,有什麽委員 會跟我有什麽關係?不如我們回到根本,發掘同學關心的議題:我們期望的員生共治具體包含著什麽理念?我們需要討論的是打針或不打針、要閘機或自由進出、離 開宿舍或留守房間、Med can 轉手或續約、角樂結束或留下、誰應該為民女消失負責、誰應該做校長和校董⋯⋯要經過具體而深入的討論後,或許才能對虛幻的員 生共治多一點想法,然後才能進入討論架構。架構是死的,人是生的,無謂故步自封。

We and Us Connect

Karen 坦言議政平台的架構和理念難以達成,「同學都好忙,校園的氣氛和意識都未 Ready,好難傾到。」人手不足是宣傳欠佳的一大原因,Karen 本來預想每天擺街站、洗宿舍、洗班,可惜要維繫本來的參與者已經花費大量精力,更何況拓展工作。

對於基層組織的想象,Karen 期望在學系內設立同議會,讓系會外同學的聲音得以集結。從同學日常生活的社交圈出發,建立討論校政的機制。Karen 認為系會和 學生會一直以來擔當單方面的資訊發佈角色,即使有時候會透過 Google form 收集意見,也難保文字訊息能夠完整表達感受和情況。遇到重要而逼切的意見時,其實需要同學鼓起勇氣主動接觸幹事,但現實上同學往往因欠缺經驗而卻步。如果系內的同議會首先建立人與人的實際聯繫,主動發起討論,能夠讓大家更舒服、更方便地表達想法。

筆者覺得討論的基礎是人與人的聯繫,這建基於認識、交流、共識。在三唔識七的情況下,要理解對方的感受總會隔層紗。我們無法回溯共同的經驗,整理情感的來 源。而思想的碰撞,也要求知識基礎和理性能力。讀完革命理論的人只懂滿口 Jargon,怎樣與群衆對話?面對內向或怯弱的同學,我們又要怎麽開啓對方發言的機會?對著議題冷感的人,我們又如何重新燃點對方的感受和希望?

結語:是時候檢討當下

固然疫情和政治環境讓校園組織難上加難,但至少議政平台嘗試踏出第一步,摒棄中央組織長年的離地,意識到連結同學的必要——學生會需要同學的參與,而非幾 個沒有代表性的代表權鬥與玩章。

議政平台期許全民參政的架構,其進步之處在於突破代議政制的局限,拒絕代言與代理,讓大家重奪本來應有的思考能力,自主地表達想法和拋出意見。縱使現今校 園形勢遠遠未成熟至此,也未能回應現時同學欠缺經驗和興趣的現實。

也許,是時候停下來,重新檢討當下的形勢、氣氛、思想、現實。


註:
[1] 代表會除發出電郵邀請同學列席常務會議外,未曾有其他途徑商討註冊事宜。
[2] 如性別關注組。
[3] 詳見中大學生報 2022 年 2 月號〈山城角樂回顧 ——失去山城角樂的中大,到底失去的是什麼?〉

分享至: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