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孤獨寫文
訪 / 孤獨寫文、cuhklawtrashtalker

百萬大道上人山人海,你卻只感到千人一面。你我只是大海中碰巧迎面駛過的帆船,我不知你的去向、你不知道我的來歷。接下來的四年,你留在這裏的時間或許比留在家還要久,你卻還未感受到家的感覺。

所以我認為,社群營造是重要的。帆船泊岸要先有岸,要有家的感覺要先有個家,要把大家連結起來前要有個媒介。山城角樂[1]曾經做過,但現在已經人去樓空了。「樓空」可能也不太準確,富爾頓樓 LG05(角樂的舊址)在這個六月,又悄悄地迎來新一頁。

下單已經一陣子,東西還沒有來。也好,待我有多點時間四處看看,為文章找點寫作靈感。粉筆字寫成的餐牌琳琅滿目,巴斯克蛋糕、窩夫、雞蛋仔、千層麪,餐牌設計可謂獨樹一格。餐桌依着的牆身,排起了幅幅的畫作。最顯眼莫過於玻璃大門旁一面木系文藝色調牌匾,豎排的五隻字「山承咖啡廳」被背光強調着,宣示着自己與外邊煙火氣不同的格調。「山承」,到底「承」了什麼?根據OSA的報道,咖啡廳「希望繼承中大人的一些精神,例如店址前身的山城角樂的社區創造精神。」不過,在這一切光鮮亮麗背後,究竟哪處跟社區營造搭得上邊?這個地方又與中大其餘四十多間canteen有什麼分別?想着想着……「抹茶窩夫!」

一個禮拜後,我和其他報社成員帶着這些問題訪問了山承的店主。

Elizabeth是一個藝術系的學生,也是山承的店主。在與好友勝出了OSA舉辦的創業比賽[2]後,花了一年時間籌備,終於在今年六月開始試業。作為藝術系的學生,經常納悶藝術系學生只能在許氏文化館展出自己的作品。但文化館又不常有外系的同學參觀,自己的作品只能在同温層之間被看見。而咖啡廳作為所有人都會進出的空間,就成為適合策展的空間了。那麼策展就是咖啡廳的主軸嗎?Elizabeth提到,策展的目的就是想把自己在藝術系學到的東西讓其他人看到,例如不同的美學角度和手工藝。除了策展外,還想舉辦市集、工作坊等,讓在這裏擺展的作者也能分享自己的技藝。語畢,Elizabeth如數家珍的介紹身旁的展品「呢個就係藍曬啦,呢個係版畫,跟住嗰度有一幅岩彩啦。」

不過藝術推廣活動始終與社羣營造有些距離。要營造社區,固然要先聚集到背景不同的人。如山城角樂雖然以倡議環保議題、共享經濟為宗,但舉辦的活動都很貼地,如退宿回收、社區廚房、二手物墟市、電影放映等,容納到關懷各異的同學。對於很多像我對藝術不太感興趣的同學,豈非就融入不了這個空間了?當我們談到角樂時,Elizabeth也提起了自己對角樂的想法,想搞類似的社區活動,亦拋出了很多想法。例如想搞格仔舖、Band Show。坐在旁邊的財政Timmy也補充了想利用剩下的咖啡渣與環保團體搞活動的想法。Elizabeth也透露了往後想IG開post,開放接受同學借用場地的想法。「咁如果我係一個普通嘅學生,想星期六搞個讀書會,或者電影放映會,可唔可以聯絡你哋?」「可以啊,甚至星期一至五晚嘅時間都可以呀」。希望同學們能夠吧這個地方看成一個可以聚在一起的空間,睇下書、玩下Board Game。談到這個空間有什麼可能,可以用來做什麼,兩人似乎有很多想法,也很歡迎其他人的提案,來者不拒。究竟這個咖啡廳的未來是怎麼樣,還待各位的塑造。不過,Elizabeth也補上了一個很現實的考慮:「始終我哋同山城角樂嘅營運模式唔一樣……我哋有一半要照顧飲食上嘅嘢,都頗為繁忙。」

談到飲食,我要説回那碟抹茶窩夫!甫入口香氣挺重,窩夫也挺脆,嘗得出是新鮮出爐的作品。抹茶味也許太重,味道過於苦澀。細看剛切出來的橫切面,果然是挺深的綠色。把頂上的雪糕抹均勻,再嘗一口,苦澀味消失了,亦補償了適量的甜味,甜味和苦味變得更加均衡了,假若讀者們要嘗試抹茶窩夫,記得要加雪糕。「日式昭和布甸!」這個也來了。一放進口,就感受到很濃的蛋味。果然和Fusion隨意買到的布甸分別很大。再嘗嘗上面的車喱子……什麼東西!我一手從口袋抓起一張紙巾吐掉。滿口的藥水味,難怪那顆車喱子粉得那麼不自然。

在與山承的訪問中,我提起了似乎食物要等很久的問題,也順便為那粒車喱子的事興師問罪!Elizabeth笑道:「嗰粒車喱子係裝飾嚟㗎。雖然佢係食得嘅,但係唔好食。……日本嗰啲昭和風嘅飲品都係用呢粒車喱子。主要係儀式感、靚!」,不過比起那粒車喱子,似乎Elizabeth更加關心布甸的味道如何,有沒有異常。原來訪問前幾天,有人製作布甸時誤把鹽當作糖來用,結果造成了鹽味布甸。在我確認了我當天那杯布甸味道沒有問題後,Elizabeth才放心。她和Timmy兩人其後七嘴八舌地描述心目中最理想的布甸——「要深色啲……實啲,之前比較水……宜家好fluctuate……成功版係真係好好食……」未能分出「水」和「實」的我,只能坐在一方茫然地聽着另外一位報社成員與兩位的對話。這就留待讀者們去嘗試兩人口中的「成功版」了。

其後又談到窩夫等食物,原來製作這些食物也有各自的困難。例如窩夫製作起來特別費時間,而她們又堅持即叫即做,造成了等候時間較長的問題。至於怎樣解決這個問題,她們考慮在不同時段出售不同的的食品,例如窩夫等在非繁忙時間才售賣。即使工作繁忙,Elizabeth的團隊仍計劃會定期研發新菜式,請客人試食試飲,並更換餐單。「我哋會Treat大家唔只係一個客人,都係平時傾下計嘅人」。除了在效率和質素之間的掙扎,山城在營運上也遇到不同的挑戰。例如Reg Day當天一下子湧入太多同學,應接不暇,結果讓某些同學等得有點不耐煩。這也是我好奇的問題,山承到底打算怎樣應付開學後的人流?憶起上年開在龔若翰的「賞茶」,總是要排一個多小時的隊才能喝得到。雖説賞茶人流現在回復正常水平,但山承鋪面較小,難言不會迎來相似的局面,如果果真人滿為患,那又如何騰出時間搞活動?兩人提出了一些解決人流的方法,例如添置更多儀器、設計不同優惠分散人流等等。不過,依我來看,究竟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夠解決上述問題,未到真正實行也未知效果如何。不過Elizabeth也有提出一些可以平衡搞活動以及營運咖啡廳的方法。例如讓同學在週末或者關店時間借用場地,在我看來也是未嘗不可的做法。

在訪談的最後,此前在吧枱埋頭工作的咖啡師Winston端來幾杯飲料過來讓我們嘗嘗:「呢杯係西西里咖啡,佢係由檸檬汁、檸檬汽水、同埋Expresso沖成。」雖然説是咖啡,咖啡味卻不重,重的是雪碧味。一問之下,原來是想沖給不愛喝咖啡,但想提神的人飲的。

山承在營商之外,的確很努力爭取實現理想的空間。搞活動、人情味、即叫即整不只是個gimmick,而是一個有志於實行的理想。但是我想回到最初那個問題: 究竟山承與社區營造怎樣搭上邊呢?搞活動可以是社區營造的方式,但搞活動不是社區營造本身。究竟山承想透過Band Show、工作坊營造一個怎樣的社區?這個社區的性格是什麼?我覺得仍然是一個還需要清晰界定的問題。山承咖啡廳先是咖啡廳,然後才是一個社區營造的地方,沖好咖啡、賣好食物是它首要的目的,剩下的精力才用來弘揚它的理念。而角樂作為合作社,社區營造的理念從根本上就已經鑲嵌在角樂的理念裏面。究竟山承能在社區營造這條路上面能夠真正行得多遠,這就留待各位讀者見證。

[1] 有關山城角樂的介紹,可參閲多頓:〈山城角樂:你、我、他的合作社〉,《中大學生報》2016年10月號。取自https://cusp.hk/?p=4896。(瀏覽日期:2024年8月30日)。
[2] 比賽名為「學生經營的咖啡店初創計劃」(CU-SuCCeSS),名字有夠直接。

分享至: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