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新傳轉去人類學的窮撚

在和編輯們討論〈If You Burn I Burn with You ──大學生而內捲〉和〈有辛實習〉兩篇文章的過程中,看到西環柚把在競爭中泥足深陷的狀態寫得精彩絕倫,結語卻是如此黯淡與絕望——「也許在競爭中站穩腳步,才能在打破囚牢的路上走得更遠吧」。這種默默認命遵從競爭遊戲的心態,還是不僅讓人感覺不是味兒,始終在報社的世界觀中,批判和行動才是我們想衝擊讀者的方向。

我們建議西環柚嘗試挑戰一下這個制度的問題,她遲疑了一下,回應道:「我好同意制度有問題,如果可以嘅話我都希望大學係大家探索自我嘅地方,而唔需要擔心前途嘅問題。不過改變制度對於我嚟講目標太遙遠、方式太模糊,當下冇可能做到,所以我想務實少少,建議能力範圍內、短期內就可以做到嘅野。(問題係個制度其實唔難發現,但當下沒有嘢做到感覺先最無力。)」

事實上,這兩篇文章正是西環柚的痛苦自白,看著準精英在超越大多數人的起跑線上繼續掙扎前行,我似乎也無法輕易將「看看世間的苦難,放棄現有的 Privilege 吧!」這種話說出口。我想,若要理解和轉化人的想法,首先要梳理這個人的軌跡。

學位 = 交換、成本、回報

西環柚出身名校,就讀接近神科的商科課程,才大學一年級,已經自己跑去會計公司做實習,又在創業比賽中獲獎。基本上可以預見,平步青雲,每分鐘幾十萬上落的人生正在向她招手。

但又,比起平時大家想象左手拿著連鎖剝削咖啡品牌,右手提著工人跳樓的電腦,穿西裝串柒柒的精英形象,西環柚是個親切可愛的女生,平時與大家有說有笑,和她的相處不會讓人感到自卑或難受。或者說,她平時喜歡說自嘲的玩笑,令大家不太感受到精英的驕傲。

「其實我本來都想讀乞食科,打算揀新傳或者海外嘅哲學系,但臨門一腳交 JUPAS 都係揀返商科。」

西環柚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文藝青年。閱讀開啓了她對文學和哲學的熱愛,讀完蘇軾和朱自清後覺得「好型」而有所觸動,接觸哲學理論的思維方式又大為驚訝,腦袋未用過的地方猶如被開發。久而久之,西環柚磨練自己的寫作,配以哲學的思維,逐漸培養出自己的風格。在身邊同學都在專注學業的沉悶環境,這種不太常見的興趣成為了自己的獨特身份,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成績和老師的嘉許。興趣和外在的滿足感,讓西環柚沉浸在知性的碰撞,也冒起了在大學善用自己的天分,選擇新傳或哲學的想法。

只是,大學只談理想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,在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無情擴張下,教育與階級分層的關係越發赤裸,讓人不得不直視大專機構生產勞動力的功能,交換、成本、回報抽空了一切理念與價值,大學學位也淪為交換錢途的貨幣。

DSE 放榜後,西環柚的成績是不愁出路的一批,當手頭上的選擇多起來,很難不陷入計算:既然我投放精力取得好成績,可以怎樣把分數用得划算一點呢?中學有前輩以醫科的成績讀工程學院的科目,那就是師生家長都為之扼腕的「不划算」了。當然,西環柚深明興趣無法計算,但 DSE 不是知識的殿堂,大學入場卷只剩下能夠量化的交換價值——「其實考 DSE 就係交換好嘅學位,交換好嘅收入,如果唔係會浪費手上嘅資本」。

大多數人畢業時對前途的彷徨,西環柚早在大學一年級就把問題想得透徹,只不過是痛苦而無奈的。

西環柚又以「欠債」形容選讀新傳或哲學,這裏不是指借錢的債務,而是畢業後需要承受讀書時期任性的代價,為沒有計劃穩定前途負責。家人雖然沒有給她壓力,但不代表西環柚沒有感受到期望,如果在一年花費十幾萬出國讀哲學之後,以學術研究維持生活,甚至要依靠家人供養,她能想象對於從工薪階層邁進中產的家人而言,這種生活談不上是理想,讓西環柚意識到自己不能任性。

殘酷的現實就是興趣揾唔到食,中學時期得到的知性回報已經足夠了,畢業後則不得不看金錢的回報。在生活成本極高的香港,不選擇「包生仔」的學科,就是辜負了未來的自己。雖然不願承認,但大學四年就是裝備自己的機會,如果在這段時間風花雪月,她沒有信心自己能夠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生存。

有得揀?冇得揀?

當知識型經濟和服務行業發展得越來越精細,社會除了要劃分「技術」與「非技術」的勞動力(先不論為何體力勞動不受尊重),就算是人才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,大學生天之驕子的身份早已失落。選讀中大會被質疑不夠分入港大,入了神科也還要砌 CV,做 Intern 還要爭入 Big 4⋯⋯或許精英的安穩感是虛幻的,當資本累積為多而多的邏輯滲透至我們的價值,競爭又怎會休止?西環柚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及其他神科辛苦,欠缺其他人擁有的優勢,永遠都不會覺得足夠:「正如 Gbus 會羡慕 Medic 職業導向明確, 有 Placement 唔洗揾 Intern。醫療行業永遠都需要人手,但做 Ibank 可能會有金融風暴(跳樓都要有醫護急救 :D)」

西環柚想起張愛玲的《紅玫瑰與白玫瑰》:「娶了紅玫瑰,久而久之,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,白的還是『床前明月光』;娶了白玫瑰,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,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。」

讀商科是痛苦的,讀文科是貧窮的,談什麽後悔不後悔,世間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,兩個選擇也不會被放在平衡的天枰上衡量——讀完商科還能繼續進修讀哲學,但本科讀哲學,大家都沒有勇氣想象自己能成為 Ibanker。就算多麽厭惡競爭,就算對前路多麽迷茫,不斷理智地計算和量化前途,不斷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,也許這就是安慰自己的最好說辭。

而又,西環柚深知自己很優越,這種「冇得揀」對於中文不過三、考不進大學的人而言,未免奢侈得讓人難堪。我們都明白,在大學入學率只有 35% 的香港,精英焦慮的是如何擠進最頂尖最高人工的位置,剩下的 65%,根本連大公司的門口也碰不到。精英懼怕要放棄的優越,到底意味著什麽?

結語:我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?

為了未來而這般痛苦與糾結,西環柚實際上期許著怎樣的生活?「其實我都係想食飯單點唔要 Set 都唔會心痛,希望生活可以多啲『小確幸』」。乍一聽,理想生活並非奢華的消費和揮霍,甚至平凡得讓人懷疑是否放棄得太多。但再追問下去,還是會回到那些你和我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:確保家人退休也有 舒服的生活、租樓或置業、生病時的保險費和醫藥費、下一代的教育⋯⋯大家期許的穩定生活,原來只 是生存的基本條件——有多少人辛苦後也只能換來一場空!

這個社會是多麽病態,從中學開始強迫大家操卷考試,大學時訓練求職能力,畢業後要無限 OT 到退休。忙活一場,是因為我們的醫療制度面對人口老化卻不增加資源,病人若不想苦等只能去私家醫院;我們的退休制度把打工仔女的辛苦錢倒入大海,退休後只能靠存款過活,甚至不少長者還在繼續工作;我們的房屋政策只會把市民推去樓市,天價數字換來小小的私人空間,想住公屋只能鬥窮;我們的教育制度要求讀書先要付十幾萬的學費(或債務),想逃離填鴨式的應試文化只能出國留學⋯⋯

正如西環柚在文首所說,改變制度太遙遠,當下很無力。對著西環柚,或是其他在競爭中的人,要大家 Quit game 改革制度當然是不切實際。然後,我又想起那些為理想社會奮鬥的人,聽過任職人力資源部的人運用法律知識,在工餘時幫助其他被無理解僱的工友,又聽過公關用市場廣告技巧,教導社運機構如何尋找資源,這些都是改變殘酷現實的一小步。如果這些社會問題能夠稍稍觸動到你,又不妨踏出多 一步,可能是在實習期間和其他同事一起拒絕不合理的指示,可能是整理黑心企業名單讓師弟妹參考,可能是捉住生活與社會的那些聯繫,然後探索自己位置中能夠做的事。

分享至: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